採藥記實之一茵陳蒿(2012年新春):

茵陳蒿是傳統中藥裡用來治療肝膽疾病的要藥,過年前在翻閱鍾錠全老師的大著青草世界彩色圖鑑(一)一書時,偶然看到其中一味青草藥「茵陳蒿」的別稱為蚊仔煙(台語),細察其照片發見係筆者唸小學、初中時,經常在池上荒野採集做為家中薪柴燒的植物,真是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聯想到當年考中醫特考苦讀本草備要時,教授中藥的老師唸了一句「二月茵陳三月蒿,五月茵陳作柴燒」的歌訣,特別強調了相同藥材在不同時間採集時,有效成分的重大差異。
當時以為這些藥材只有大陸生產,並沒有意識到在寶島台灣就有,而且小時候所拔回家做為柴薪燒飯煮菜用的植物就是這一味有疏肝利膽作用的茵陳蒿。
今年農曆春節,台北氣溫濕冷,一直到大年初四早上,都還寒風細雨,時作時止的,讓人開朗不起來。年初四等整個家族吃過新春團聚的午餐之後,筆者就開著老爺車往花東進行藥物採集之旅去也。

受到當年老師那句「二月茵陳三月蒿,五月茵陳作柴燒」歌訣的影響,原先以為才過春節不久,時當農曆正月初,荒野的茵陳蒿不知道抽苗了沒有,沒有想到,年初五到了池上往海端鄉初來的力學路兩旁,所看到的茵陳蒿(蚊仔煙),不只已經抽出綠苗,少數長得快的植株甚至都快要開花了,當下剪了一些比較柔嫩的細葉準備當做藥用。
筆者在採集這味藥草的時候,一邊思考─
一、 做為一個專業的中醫師,雖然不可能每一樣藥物都親自採集,但也應該盡可能到生長藥物的現場,去做辨認藥用植物的工作,以免被人所欺蒙而造成藥物的誤用。
二、 這次在池上鄉及台東市近郊的利嘉溪堤防邊都有看到業已欣欣向榮的茵陳蒿(如照片 ),

確認了茵陳蒿的幼苗確實係從已經乾枯的地下莖長出來的,確如書本所寫的「茵陳蒿經冬不死,至春從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的說法是真實的。
三、 對於書上的記載當然要重視,但也應常常親身查考現物,像筆者這次親自採集茵陳蒿的時候所發現的,池上鄉、台東市郊的茵陳蒿很可能在農曆的12月,甚或11月就已經開始抽苗發芽了,如果等二三月間才外出採集,很可能採回來的茵陳蒿已經過老,不能當作藥用,只能做為薪柴燒了。
四、 至於台東地區的茵陳蒿之所以發苗較早,究係因為台灣地屬於亞熱帶,氣候偏溫熱,故節氣早於大陸呢;或者係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影響所致,還有賴於連續觀察之後來證實。
五、 從這次看到的茵陳蒿的生長環境看來,多半是荒郊、河岸、溪邊等砂礫性質高的野地,這種土地一般比較貧瘠,不利於種植糧食等作物,站在地盡其利的立場,鼓勵改種這種藥草,一來這種植物係多年生,種一次可以多年採集;二來植株強健,並不須施肥或噴灑農藥以防蟲,生產成本似乎只有人工採集比較費工而已,應該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途徑。
六、 至於我們中醫藥界,對於產於本島的這些藥用資源,是不是有過詳盡的研究─比如說:不同地點採集的茵陳蒿,其藥物基源是否相同?不同期間所採集的茵陳蒿,其藥物有效成分的濃度是否有所差異?做為治療肝膽病使用時,其藥物有效成分的濃度至少要達到什麼標準才可以使用,所以應該在什麼時候採集為宜…等等?這些問題的解答,有些必須有現代化科學儀器的檢驗,大概不是筆者個人能力所能獨力解決,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夠轉寄給學有專精的專家,如果有專家願意撥冗開解,筆者將不勝感謝。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醫理求真. Bookmark the permalink.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