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特色

  • 張順晶中醫師看診特色─
    1. 患者可以跟張醫師請教或討論自己的病情

        民國61年,張醫師考取中央信託局特考財政金融人員乙等特考,次年初上台北武昌街總局報到,在會計處綜計科當辦事員。

        也許是離家在外,帶的衣服不夠的緣故,以前所患的慢性鼻竇炎再度急性發作─鼻塞、頭昏、涕黃稠而量多、有時涕乾結成片、甚則涕中夾血…,其中痛苦實在不足為外人道。由於當時已經有了公保,就到公保門診中心去掛號看診,看診醫師的大名已經不記得了,聽了我的主訴之後,很快地開了處方交給我,對於我的詢問─醫師,這是感冒所引起的嗎?鼻涕為什麼會夾有血絲?這個病要吃多久的藥?一概沒有回答,當時我看後面還有一大堆患者在等,不好意思再問下去,只好訕訕然拿了處方離去。

        之後,或者陪家人,或者自己去看病,發現不願意回答患者問題的醫師並不在少數,甚至有一次醫師被我問得不耐煩了,答了我一句「我說了你也聽不懂,回去照時間吃藥就會好了」,這些親身體驗,讓我真是挫折良深。

        基於以上這些不愉快的經驗,本診所特別注重患者的問題,患者有任何不了解的疑問,在我們診所都可以提出來問,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是患者最基本的人權,張醫師保證會依所知道的詳細解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2. 人體生理及病理解說清楚

        一般人都認為:中醫跟西醫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學問,這是因為同一個患者既看中醫又看西醫時,不管醫師的看診方式、使用工具、服用藥物及處置都有很大差異的緣故。

        比較中西醫學在看診的時候所側重的要點,可以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不同─

        西醫對於疾病的位置─病位─的求精求詳,真正是不遺餘力,近乎苛求,為了確定疾病的位置,現代醫學發展出了X光、超音波、斷層掃瞄、PET…等等精良的器械,為的就是要確定病灶的位置、形狀、大小…,甚至可以精細到將細胞剖開來看裡面結構的程度,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可是,對於疾病的性質─病性─比如說:患者關節疼痛─診斷為關節炎;局部蒼白或暗紫,不甚腫,以手摸之不覺熱灼感,每當寒流來襲,或碰到冷水時疼痛加重─中醫稱為寒症;局部紅腫灼熱,甚至內有關節液滲出,不小心碰到就痛不可忍─中醫稱之為:濕熱;局部腫,有沉重、麻木感,疼痛不甚,活動不靈,陰雨天濕度大的時候就會加重─中醫稱之為:濕邪…;對於同樣診斷為關節炎的這三種患者,中醫師開的主方各不相同─祛寒、清熱、利濕─各有其方。

        然而,西醫對於這一些同樣診為關節炎的患者,儘管在症狀上有所不同,就算患者反復訴說,西醫在用藥上也不見得會有什麼重大的差異。

        也就是說:對於顯而易見的病性之不同,現代醫學幾乎是視若無睹。

        基於多年來在臨床上的經驗,我們體會到疾病的形狀應該是立體的─它有病位、病性及病程這三種要素存在;絕大部份的西醫所重在病位及病程,而忽略了病性的要素;另一方面,絕大部份的中醫雖然很注重病位及病程,但限於學養,在病位的追索及認識上,往往力不從心;所以,很多的患者只好這裡看看,那裡看看,變成了看診的游牧民族。

        張醫師真正下海當起中醫師是民國77年的事,到86年底,經歷了近十年臨床上的磨練之後,深深體會到現代醫學背景知識─生理學、病理學─根基不足的痛苦,乃毅然關閉開在忠孝東路五段475號(現捷運永春站旁)的診所,回到公家機關─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部去當公務員,希望能夠利用比較多的空閒時間去進修這方面的知識。

        很幸運的,能夠得到台灣中西醫研究發展中心蕭聖揚教授的指點,自88年1月底起,迄91年7月底止,整整三年半的時間,每個星期日的下午,從下午兩點半到六點半(經常會拖到晚上八點多),經過這三年多以來的埋頭苦讀,終於能夠說,今天,張醫師不再是吳下阿蒙。

        現在,我們也可以很自然的使用這兩套看起來有很大不同的知識體系,為患者做最佳的服務了。

        舉例來說:

        在高血壓的患者裡面,西醫注意到有一種患者的高血壓叫做「腎性高血壓」,也知道這種高血壓的成因是─從心臟送到腎小動脈的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夠(這個中醫稱為「氣虛」);或者是從心臟送到腎小動脈的血液不夠(很多是因為有痔瘡出血,或是經量過多,失血過多…等原因所致─這個中醫稱為「血虛」);這種患者在中醫看來,治療的重點在補其所不足(請參見醫案);可是現代醫學治療這一種腎性高血壓依然是─利尿、擴張血管、抗焦慮、β阻斷劑…;對於缺氧─是不是無藥可用?還是…?也就是說:認識歸認識,處置歸處置─兩者全不相干;我們真誠的希望,本診所開給患者服用的藥物,是經過對他們疾病的深切了解之後,在「合乎治療邏輯」的情況下開立的,患者假如有所疑惑,歡迎提出來詢問,我們自當竭誠解答,這是我們的責任。

    3. 純粹使用中藥治病,但也利用西醫知識協助診斷,有需要時,會建議患者接受西醫方面必要的檢驗,結合中西醫學,融會舊學新知,一切以患者的最佳利益為依歸。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