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臨診心得集

記一例以射干麻黃湯加味頓挫哮喘病勢的驗案

病例編號:18461 姓名:邵00 男 出生日期:76年12月 住址:基隆市 初診:83/12/18 初步印象: 患者是一個還沒有上小學的小男孩,來診時,正值氣喘發作,當時見患者面色暗紅,滿頭汗出,頭髮已被汗水浸透,小朋友坐在診桌之前,以手扶住桌角,大聲喘息,呼吸有哮鳴聲。 當時筆者平素所看患者大抵以感冒,頭痛,腸胃脹氣等小病為多,遇到情況這麼嚴重的病例很少,坦白說,真的有一點心虛,所以曾經問了帶患者來診的家長,既然喘得這麼厲害,何以不趕緊住院治療呢? 其家長回答:病初發時,即已住院,雖經西醫以化痰止咳,氣管擴張等藥多方治療,然迄今遷延多日,療效不佳,素仰本診所老醫師醫術高明(指我的老師),故自基隆某大醫學中心出院來診云云。 患者家屬抱了這麼高的期望來診,可惜老醫師有事外出未返,筆者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來了。 病史: 從小就有哮喘,經常容易反復,作則咳喘氣急,久治不愈。 現症: 咳嗽痰黏澀少,咳劇時有少許白黏痰咳出,偶有泡沫,若天氣寒冷時則咳喘更甚。 舌邊尖絳紅,舌面有紅點,苔白根微黃。 決診: 當時筆者已經執業四年多,但從來不曾在臨床上看過正值發作狀態下的哮喘患者,一邊聽著患兒用力喘息、呼吸時的哮鳴聲中,正感茫然不知如何處方的當頭,忽然想起了金匱要略裡的「咳而氣逆,喉中作水雞聲者,射干麻黃湯主之」的條文,於是提筆寫下了以下的處方。 處方(單位為錢): 射干2.5、麻黃2.5、細辛1.0、乾薑1.5、薑半夏3.0、 款冬花2.5、紫菀2.5、 葶藶子3.0、桑白皮3.0、枇杷葉3.0、 炒白芍3.0、地龍乾3.0、杏仁3.0、 皂角2.0、海浮石1.5、天竹黃1.5、生甘草1.0 三付水煎服 處方用意: 01射干、麻黃、細辛、乾薑、薑半夏、款冬花、紫菀,係射干麻黃湯原方去五味子,當時因恐五味子酸澀收歛,於風寒咳喘不宜,故去之不敢用。 02葶藶子、桑白皮、枇杷葉,意在瀉肺熱以行水。 03炒白芍、地龍乾、杏仁,有舒緩平滑肌緊縮,以替代氣管擴張劑的用意。 04皂角、海浮石、天竹黃、生甘草,意在稀釋黏痰,以利將之排出體外。 咳嗽其實是一種人體意欲將堆積在氣管內的異物(包括呼吸道感染所滋生的炎症滲出物─痰飲),透過壓縮肺系內的氣體將其排除於體外的一種反射性動作,所以氣管內的異物一日不除,則咳嗽一日不止,之所以咳劇而不解者,應係痰液稠黏不易推動之故,故用皂角、海浮石、天竹黃所謂「磨老痰堅積」是也。 服藥結果: 本例邵小弟於初次來診時,以當時咳喘症狀較重,故建議在急性期以水藥服之,功效較快,當時其姑姑考慮再三,以其姪未曾服過中藥,不能接受煎劑為由,請求先取一付試用,若可以接受時,才多買幾付可不可以? 余力勸其姑姑,因只拆一付,藥局櫃台作業較為不便,至少先取兩付為宜,當時邵女士雖然購買兩付回去服用,然視其神情,似頗勉強。 次日早上筆者休診,下午上班時,櫃台配藥師父謂曰:張醫師,昨天晚上帶邵小弟來看診的太太,一大清早來診所,要求依昨晚的處方,再多拆五付回去了。聽起來,前開處方應屬有效,只是不知服藥後之詳細經過如何。 約一週後,邵小弟回來復診時,依其姑姑之說明,初診當晚,彼等返抵家中,將藥煎好後,給邵小弟服完頭煎,約莫經過一個多小時左右,邵小弟嘔出黃綠色黏痰一堆,之後呼吸頓時感覺順暢,當即可以平臥,並能一覺睡至天明。 以前雖多方求醫,百治不效,每當發作喘息時,即須以枕靠背,採半坐半臥體位而眠,甚則喘息咳嗽,汗出如珠,家裡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均在其病床兩側陪伴看顧,以至妨於睡眠,長久以來,全家均困憊不堪云云,言下不勝感謝。 次診之後,大抵以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合四逆散、蒼耳散合防風通聖散等處方加減進退,前後治療約一年左右,85年之後,未再有來診記錄。 約三年多以前,於基隆市暖暖社區偶遇其父,乃知邵小弟經過一年左右之治療後,其哮喘宿疾業已全愈,之後歷經小學,初中,高中,雖偶患感冒亦未再引起哮喘發作,已就讀於某大學中,筆者聞之,同感欣悅,乃撿出舊案補記之。 由於本例治證可以說是筆者從醫以來,面對症情嚴峻而能依經方順利治愈的第一個成功案例,在診治經過中使筆者得到莫大的鼓舞,深感以往每於夜寒更深埋頭苦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時的辛勞沒有白費,更體會到許多前輩在其臨診醫案中所說的,使用經方,只要辨證準確,服藥後,莫不一劑知,數劑已之言誠屬不虛,此後在二十多年來的臨診過程中,常偏重於使用經方處置者,實起因於本案診治有效之故,是為記。

Posted in 臨診心得集 | 1 Comment

芍藥甘草湯的治療效果及其副作用

2009年5月初的某一天晚上約9:40左右,診所已經拉下鐵門,筆者收拾好內務,正準備下班,電話鈴忽然響了,原來是筆者的古典吉他老師來電,電話中請求慢點關門,他馬上會到,要筆者等他拿治胃痛的藥云云。 約10:15左右,陽老師到了,進門當時身稍彎腰前傾,以左手捂住心下臍上(胃)的部位,一進門坐在茶儿旁的圓形原木凳上,上半身趴伏桌上,滿臉痛苦面容,所穿的白色襯衫業已被汗水濕透,呈半透明狀─顯然胃痛甚劇。 依當時患者的疼痛狀態判斷,疑係胃痙攣所致,當即從藥櫃上拿出科學中藥芍藥甘草湯,先包一包大約5公克的藥粉,並倒一杯溫開水請彼立即服下。 藥粉入口後,稍待約五分鐘,其痛如失。 胃痛既定之後,乃自言兩年多前,也曾經像這樣痛過一次,當時正值半夜,由家屬送某大醫院急診處急診,據醫師診為胃抽筋,然服藥後痛仍不止,醫院延至次日加做胃鏡檢查,亦無異常所見,彼則臥床不安,輾轉呼號一整夜,迄今餘悸猶存云云。 服完藥,胃痛緩解後,再等五分鐘,未再復痛,乃取餘藥歸。 次日電詢服藥後情況,答以「自昨夜服藥後,即未再心下作痛。」 一週後上吉他課時再詢,則胃痛愈後,迄未再發。 附記: 考芍藥甘草湯方出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卷六第30條(依桂林古本台灣重印版) 6-30: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本條條文相當長,全部理解並不是很容易,也不是本文的主題。 若依上述條文中有關本方功能的記述,原先患者「腳攣急」的症狀,在服過本方之後,「其腳即伸」; 亦即原先「下肢肌肉攣急」(今日多稱之為小腿肚抽筋、腳趾抽筋,或稱之為肌肉痙攣)的症狀,在服過本方之後,「其腳即伸」,肌肉抽筋疼痛的症狀,立即可以得到緩解; 後世依仲景方書中本條文的記述,不僅用於四肢骨骼肌的痙攣疼痛,如坐骨神經痛,腰背肌肉緊痛之症; 對於內臟平滑肌的痙攣疼痛,如胃痙孿,婦女經來子宮痙攣作痛─痛劇時喜按者,依方用之,亦同樣極有著效; 由本案例之診治經過觀之,可稱為效如桴鼓,不愧是覆杯可愈的神方。 然而,在使用本方的時候,筆者也曾經有一次用後產生副作用的例子,提請讀者注意; 記得在民國83~84年期間,筆者返回台東開設隆安中醫診所時,曾經診治一位主訴坐骨神經痛的患者,當時患者主述為腰連左腿太陽經部位肌肉緊強疼痛,筆者開了煎劑的處方,以獨活寄生湯與芍藥甘草湯合方加減; 因為患者主訴下肢肌肉緊繃,行走困難,故方中炒白芍用到二兩而炙甘草用到一兩,加重了這兩味藥的用量; 患者服前面五劑後,下肢肌肉緊繃,移步困難的狀症明顯改善,當時想本方藥效良好,當乘勢再進,故效不更方,同方再取五付; 不意十劑水藥未服完,患者稱服藥七八劑後,轉覺頭目暈眩,到醫院一量血壓,高血壓超過150以上,乃棄去餘藥,不敢再服。 嗣後,在翻閱藥書時,查知芍藥甘草湯中,甘草一藥內含類似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成分,長期而且大量的服用之後,會造成類似於服用類固醇中毒─如多毛、水腫、脂肪堆積、高血壓.…等的後遺症,乃自疚讀書之不精也,這是臨床上容易犯的錯誤,要特別提請大家注意的。   Kamagra

Posted in 臨診心得集 | 1 Comment

從一例眩暈患者的治療經驗談苓桂朮甘湯及真武湯的應用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清晨6點15分不到,正是補回籠覺的時光,沒想到手機響了─有什麼緊急的事啊,這麼早就擾人清夢的─打開手機,電話那一頭傳來了熟悉的聲音─「張醫師,我現在在東京的旅館裡面,前天來的,今天大清早一起床,就感覺到頭很暈,暈得像天花板會旋轉一樣,嚴重的時候還吐了,吐出來的除了昨天晚上所吃的食物殘渣之外,有很多像水一樣的黏液,因為很暈,我不敢爬起來,現在該怎麼辦?」 聽到這裡,腦中的瞌睡蟲一掃而光,當下清醒不少─可是,出國之前也沒有到診所來預先準備一些個人應備的藥品,這下離台灣千里,我也不能立刻用快遞送藥過去啊,稍微想了一下,我問了幾個問題─ 知道患者胃不痛、沒有拉肚子、口不渴、不知飢; 當下下好決診,請她問一下旅館的服務生,在她下榻的旅社附近有沒有漢藥房,如果有,就拜託服務生到漢藥房買兩種藥─苓桂朮甘湯,或者真武湯─任何一種都可以,買到以後趕快以溫開水沖服(當時我的意思是買科學中藥,因為這樣服用比較方便)。 當天下午再電詢患者服藥後情況; 剛巧,患者所住的旅社旁不遠就有一家漢藥房─游玄洞─要到上午10時才開門,约11時左右,旅社的服務生攜來漢藥房熬好的前兩方的藥汁各一瓶,每瓶藥水量約200cc; 當時患者先喝了苓桂朮甘湯,每次約喝30cc─前兩次喝過藥水後不久,即嘔吐痰水出; 第三次建議增加服藥量至一次服60cc,之後即未再嘔吐痰水, 服藥後,大便偏溏,解了兩次軟便─欲解便前不覺腹痛,但解便量不甚多; 當天一直睡在旅社,到晚間約8:00左右,感覺肚子餓了,才把要當早餐的吐司吃了當做晚餐; 次日(1/17)晨起未再覺眩暈,而且也有氣力了,乃赴新宿逛街─午間改喝真武湯約100cc; 1/18午間再喝其餘的真武湯約100cc; 此後,一直到返回台灣為止,未再發作天旋地轉的眩暈; 幸好,患者發病的地點是在有受到漢唐文化薰陶的日本東京,如果在歐美澳非等地,我們也只好乾瞪眼了。 嗣後,曾聽患者提起,當時旅社的服務生很擔心她的病情,一直建議她到附近的醫院看診,她問了一下看診的費用,據說看診的診費約日幣10000元,藥費另計; 從相鄰國家的醫療費做比較,台灣健保的診費只有新台幣280元,還真是便宜呢。 臨床思路: 01這個患者剛開始的症狀是頭暈目眩,兼有嘔吐之症,這也有可能是吃壞肚子所引起,一般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以前也有人認為係水土不服所致),但若是腸胃發炎的嘔吐,大多有胃痛、腹痛裡急的症狀,甚至兼有發燒的現象,患者沒有胃痛、腹痛裡急之症,所以腸胃炎的可能性可以排除,這就不是半夏瀉心湯或葛根芩連湯的適應症。 02再者,依患者平素看診印象,其體質偏於脾濕,常覺喉中有痰,不時作咳,痰色白黏而有泡沫,稍咳即有痰出,此為脾虛濕盛所致,在日本的飲食普遍要比台菜為清淡,如:生菜沙拉、生魚片、海鮮類等食物,在傳統中醫的觀念看起來,也是性質較為寒涼的,寒、濕性的食物會加重脾虛,而脾虛不化時,痰飲增多就難以避免。 03苓桂朮甘湯及真武湯,都是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裡面的方子,依其原條文所示(本文所依據的版本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民國76年3月在台灣由中醫整合研究小組所印行,特此說明7-38意為第七卷第38條,以下同)─ 7-38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朮甘湯主之。 7-55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11-37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14-33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脈沉弦者,苓桂朮甘湯主之。 由以上四條經文所示,則眩暈,嘔吐之症,正是使用本方的主要依據所在; 而由前述治療經過顯示,雖然時殊世異,經方的治療效果仍然經得起一再驗證,所以縱使到了21世紀,號稱核能時代的今天,經方的魅力依舊,並深受新世代的人們所信賴。  

Posted in 臨診心得集 | 2 Comments